牛津剑桥相爱相杀800年,共同进步亦是真爱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每一年都会有一个被大家广为关注的赛事——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The Oxford and Cambridge Boat Race),同时这项赛事也是世界是历史最悠久的学校间的赛艇比赛,800年相爱相杀,你追我逐,在竞技中成长,在胜利中收获彼此的祝福与对更高成绩的自我挑战。
最新赛事动态
2016年的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已经结束,剑桥大学男队最后以18分38秒的成绩完成比赛,以超过牛津大学两个半艇身的优势取胜;巾帼不让须眉,牛津大学女队最后以21分49秒,领先剑桥队71秒的绝对优势获胜。由于比赛当天天公不作美,泰晤士河上风浪较大加上剑桥女队出师不利,赛艇进水差点翻船才造成了如此大的差距。然而,比赛的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人们看到了剑桥女队的团结,即便是知道了必输的结果也依然以最佳状态完成了比赛,我想这也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也是这项赛事经历了800年依然存在意义。
该赛事由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赛艇社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上举行,自1829年以来延续至今,除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每年举办一次。
该赛为两条八人单桨有舵手赛艇之间的对抗,路线由帕特尼(Putney)逆流而上到莫特莱克(Mortlake),在当日涨潮时举行,全长6779米。该赛事已成为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典赛事之一,每年现场观战的人数约有25万,观看直播的观众在全球超过2千万。
比赛双方均着蓝衣,但牛津队一般颜色较深,被称为“深蓝”,剑桥队被称为“浅蓝”,每年度由上一年度的失败者发出挑战,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举行比赛。截至2016年3月27日,剑桥队获胜82次,牛津队获胜79次,打平1次。
为什么都是“深蓝”和“浅蓝”的队服呢?
其实,颜色的选择并不是随机,反而是相当有考究的。1836年第一次赛艇的时候,由于牛津和剑桥都穿的是蓝色的赛服,所以蓝色(Blue)便成为了赛艇项目大学校队的名字。但是,一个“Blue”的称号不能在一个场合同时称呼两个学校的校队,聪明的先驱们由此想到当时赛艇比赛时牛津穿的队服是深蓝色的,而剑桥穿的是浅蓝色,所以创新的用了“Darkblue”(深蓝)和“Lightblue”(浅蓝)来区分两队。
牛津与剑桥的赛艇比赛不但是奥林匹克赛艇项目的先驱,而且开创了牛剑(Oxbridge)对抗赛(Varsity Games)的传统。所以,后来Blue这个名词也从赛艇延展到其他竞技体育项目上,比如篮球,水球,正式成为牛剑两大学各体育项目校队的代名词。如果能够成为任何一个项目代表队蓝队(Blue Team)的成员,那都是无比光荣的事情。在所有赛事中,牛剑对抗赛的规格是最高的。传统的体育代表队,都有一块古老的木板或者石碑,镌刻着每一年牛剑对抗赛的参赛人姓名和成绩,不少都有上百年历史。
在剑桥,还有一家叫做“Varsity Restaurant”的餐馆,大学代表队参加完牛剑对抗赛一般都会到那里去大吃一顿,赢了当庆祝,输了就“化悲愤为食量”。现在,剑桥大学旁边的餐厅、酒吧更多了,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再到后来,深蓝和浅蓝也从体育赛事上延伸到学校本身,有时候外界对牛津和剑桥的称呼就会直接用深蓝和浅蓝来指代。不过也有人吐槽剑桥的“浅蓝”:“我一直对此心存疑惑,这个颜色在我看来是‘浅绿’,为什么会是‘蓝色’,真是搞不懂。”其实,我想说每一个人对色系的区分都是不同的,反正“浅蓝”已经是剑桥的一个代号了。
蓝色也是永恒的象征,大家都知道英国的“皇室蓝”,在重大的活动庆典上伊丽莎白女王都是穿蓝色的礼服哦。
牛津剑桥之间的“恩恩怨怨”
相信看过金庸古龙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当一个强者站在世界巅峰的时候,其实内心是孤独的,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其实牛津和剑桥就是这样的一对冤家,对外它们被称为“牛剑”,是世界知名的顶级学府,每一年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希望收到“牛剑”的“橄榄枝”。
对内,这两座大学,一个在伦敦的西北,一个在伦敦的东北,都只有七八十公里的路,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同时,现在它们也不仅仅是两所学校,更是人人必经的旅游景点,父母都会带着孩子们去膜拜,去看看这两所培养出无数优秀人才的大学,呼吸一点学术的气息,希望有一天也能爆发小宇宙成为一代有影响人。
话题扯远了,我们还是继续来说说牛津剑桥之间的“恩恩怨怨”吧(一颗八卦的心一旦开启,自己也有点把控不住)。剑桥大学的历史比起牛津大学要晚了60年,关于它的建立有两种说法,都是关于剑桥是如何从牛津分裂而来的。如果你亲临剑桥旅游,你会从英国向导那里得知,牛津大学作为英国的第一所高等学府,里面不光有所谓的学霸、贵族,也有“学渣”和平民。这种阶级差异的不断显现,矛盾最终被激化,在谈判和暴力冲突后,平民们逃离到了今天剑桥大学所在的小镇,并在一些学者的带领下建立了剑桥大学。
还有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1209年,牛津的一位学生射箭时误杀了一名妇女,引起了对学生处置方法的争论,两名学者最后被当众吊死。那段时间学校秩序混乱。有学者和学生以个人或团体的名义逃离牛津。他们来到剑桥,在当地教会的帮助下在剑河旁建立起了今天的剑桥大学,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学术天地。
两个大学在历史开端便起了冲突,在之后的日子里,虽然他们的摩擦没有像最初那样暴力,但也并没有缓和。时至今日,两者之间的较量在剑桥建校之后的800年间,渗透到了各个方面,比如学术成就和文化产品。
对于大学,学术成果才是自己能够在学术界立足的最佳资本,而牛津和剑桥也很注重学者和学生的学术发展。所谓“术业有专攻”,两所大学在注重各领域研究和设施完善的同时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专攻方向。牛津选择了“人文艺术”,剑桥则选择了“自然科学”。
历史上,许多史学文学名人曾就读于牛津,比如创立卫理公会的约翰·韦斯利,文学翻译家塞缪尔·约翰逊,儿童文学家路易斯·卡罗等。在英国历史上的40位首相中,就有29位是牛津毕业生。与牛津大学相比,剑桥更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他们有一半学生是学理工科的。科学巨匠牛顿、达尔文、罗素、培根、李约瑟、霍金等都毕业于剑桥。
牛津剑桥,一文一理,彼此对立互补。最近几年,两所大学在人文科学方面的学术研究质量差距也逐渐缩小,但是共同的成长也是有目共睹的。一起携手走过了800年风雨路,亦师亦友,即爱也恨,在未来的800年里,希望牛津和剑桥还能这样一直走下去,引领世界的学术浪潮。
最后,忽然想起了《花儿与少年》游剑桥,那一期节目,他们也参与了一个小型的赛艇比赛,明星们从最开始的不知道如何划赛艇、内部不合作、相互埋怨,到最后齐心协力完成比赛,也体现了牛津剑桥赛艇比赛的一种人文精神。或许有人说那是节目效果之类的,但是毛阿敏在采访中说:“我以后也要带我的孩子来。”我相信这是作为一个母亲希望孩子也能够有这个坚持不懈,团结奋进精神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