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英国最正统的教育,一定是贵族公学教育。根据1868年法案,政府最初只承认七所公学,外加两所非寄宿学校(Merchant Taylor和St Paul),这九所学校被合称为贵族公学。这九所里当时最著名的既不是是哈罗公学也不是伊顿公学,而是拉格比。拉格比当时还联合了其他几所学校形成了一派叫Rugby group的学校(成员包括哈罗,温切斯特等)来表明自己的地位,几年后,伊顿为了与之抗衡而形成了另一派叫Eton group的学校。至今,伊顿校歌中仍有一句是“虽然拉格比比我们更聪明”(Real耿直)……
今天先为大家介绍这个比伊顿聪明的“拉格比公学”和另一所同样顶级的又最有少女心的“威斯敏斯特公学”,并且看看中国留学生在这些顶级公学中的亲身体验是怎样的。
拉格比公学(Rugby School)
英国贵族学校 从这所公学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和橄榄球运动(Rugby football)之间的关联。这里,就是橄榄球运动的发源地。在1845年,三个拉格比公学的学生订下了第一个有关橄榄球运动的书面规则,从此橄榄球运动诞生。但是他的知名不仅仅和橄榄球的发源地有关。拉格比建于1567年,是英国历史最悠久及最有名望的贵族学府之一。
全校共分为古典文学、计算机及信息科技、创意美术、设计、英国语言、人文科学、数学、现代语言学、体育、科学等十个学系。
校园活动十分多样,包括板球、橄榄球等各类运动,冬季滑雪团,暑假出国考察(近几年, 学生们已经到过印度、乌干达、巴基斯坦、摩洛哥、厄瓜多尔和婆罗洲等地),此外还有青年综合军事训练、音乐、表演艺术。
至少15个社团供学生选择:辩论社,棋艺社,历史社,天文社,Tawney Society(政治与时事),Temple (哲学与宗教)等。这些社团基本都会邀请该领域最顶尖的学者来与学生共同探讨各种问题。
拉格比学生人数约为700多人,以优越的学术成就享誉全球。每年约有超过20%的毕业生成功入读牛津及剑桥大学。世界名著《爱丽斯梦游仙境》的作者Lewis Carroll也曾在此就读。还包括内维尔·张伯伦(英国首相)、奥斯丁·张伯伦(知名政治家)、威廉·瓦丁顿(法国总理)等大批知名政治家。
来自某同学的亲身就读体验:
1. 我的老师都是牛津剑桥博士
我在九大公学之一的Rugby school上学。拉格比在英国的名声还是很大的,作为橄榄球的发源地,可谓人尽皆知。论师资,有尽一半的老师都是牛津大学毕业,就我个人而言,我的两个数学老师,一个是eton+剑桥毕业,一个是牛津。剑桥毕业的老师更是坐拥上亿资产,在当老师消遣之前在city管理过数十亿英镑的基金。我的两个物理老师也都是博士学位,其中一位之前是著名对冲基金经理。哲学老师也非常厉害,两位都是博士,其中一位是edexcel epq项目的主考官,牛津理论物理和哲学系毕业,另外一位老师也不逊色,于九月份离开我们学校去华威大学当教授去了。今年新招的哲学老师是牛津毕业的,哈罗公学跳槽过来的,教过薄瓜瓜,她对我的评价是,在没见到薄瓜瓜之前,我以为中国学生都是很勤奋的,但是见到你之后,我才真正知道一个学生可以有多懒…
其他方面,学校的校友资源还是很好的,我的同班同学的爸爸是Barclays银行的COO,舍友的爸爸是kpmg高级合伙人,非洲区负责人。
社团也很丰富:太极拳俱乐部,苏格兰舞俱乐部,冷笑话俱乐部,小品俱乐部等等,高端的有古典文学俱乐部,哲学俱乐部,政治俱乐部…基本可以满足你一切需求。
2. 不刷题同样考不好
高年级课程设置相对轻松,主要靠自己,每周六天课,其中2346半天,1357上午要去教堂。在学校的低年级,拉丁文是必修的,现在每天午餐结束后,老师仍然会说一句拉丁语的prayer。学校的校歌也是用拉丁文唱的。
就我个人而言,基本很少写作业,高二时一周在课外花在写作业的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但是如果你不想像我一样在被剑桥面试以后残忍的拒掉,你最好还是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
不要理所当然的以为英国的数学很简单,诚然,A-level普通数学非常简单,但是Pre-U Further Maths是另外一回事。以我自己举例,我UKMT senior maths challenge 两年连续学校第一,全国前600,入围英国奥数队筛选资格赛,但是如果我不做作业的话,第一年没事,但是第二年FMaths只能勉强及格,甚至拿到过U,不刷题是不可能考好的。其中很多内容是国内和美国大学才会涉及到的内容。
3. 校服以土出名
学校校服是一大特色。不过可惜不是燕尾服,我们的校服以土出名,时刻提醒着我在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要忘了自己贫农的出身,一切为了党,一切为了人民。不过“学生理事会”(levee)的成员有他们自己更独特的校服,双排扣海军蓝夹克。
在学校还有很多只有在这里上过学的人才知道的俗语,比如在学校6th form称为XX,因为最一开始学校高年级只有20个人,还有很多但是现在已经有没人用了。
国际生是学校重要的一个团体,除了欧洲来的白人,学校也有一部分黑人,应该是公学里最多的吧,纽约时报前不久还报道过说我们学校资助贫困黑人学生上学……到我这届为止,中国人都很少,我年级就只有两个,但是因为新校长喜欢国际学生,所以从下届开始会扩招很多,有兴趣的可以关注。
4. 不论多贵的书,学校都会有求必应
图书馆基本可以做到有求必应,不论再贵的书,只要你有需要,学校就会替你订。另外图书馆里还有一个木乃伊。
作为橄榄球的发源地,去年橄榄球世界杯期间基本每天都有两三个旅游大巴停在学校门口来参观,据说有五十多个电视台来报道。学校的唱诗班也因此有幸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演唱。
威斯敏斯特公学(Westminster School)
在伦敦市中心,毗邻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和议会中心,有一所威斯敏斯特公学(westminster school)。人们对这所学校冠以很多的称号:英国九大公学之一,英国顶尖私校之一等等。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179年,最初是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一世建立的一所男校,现在已成为男女综合学校。
由于与女王有着渊源, 所以粉色是公学的代表色。学校里到处都种着女王的粉色玫瑰,官网也是粉红色。而最亮丽的风景线就是男女生清一色的粉色运动服,可以想象,当一天的课程结束,女生纷纷走进运动场的一刹那,少女心估计都要爆棚了。
学校位于伦敦市中心,紧邻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国会大厦,地理位置十分越,也是伦敦唯一一所还坐落在原校址的古老学校。由于学校独特的位置,周边又有很多建筑物,这使得她的布局有别于其他学校,教学楼并非密集在一片校园里,而是分散在中心校园周围的城市楼房中,因而每到课间,学生们会穿梭于城市楼群到达下一堂课的教室。
课程设置十分丰富,除我们所了解的中学基础课程外,还包括古希腊或古拉丁相关课程、计算机设计科学、戏剧、电子学、设计与技术、电脑科学、艺术史、古典学、经济学、音乐、宗教研究、科歌剧研究、思维技能等等。
学校提供丰富的课余活动和体育活动,活动数量之多堪比大学的课外活动。主要的体育项目有足球、划船、手球、柔道、游泳、休闲游泳和踢球。为了丰富学生们的视野,括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威斯敏斯特公学还会组织学生参加文化旅行和学术旅行。
在600多年的历史中温切斯特公学培养了众多杰出人士,包括了坎特伯雷大主教亨利·齐契利(Henry Chichele)、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等人。
来自某同学的亲身就读体验
我来自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纯粹靠自己考上私立混校里面最有贵族气息的一所中学:威斯敏斯特中学(Westminster School)。现在很少关注排名,不过大概常年保持全英前三的位置,有超过50%的牛津剑桥录取率,经常跟女校St.Pauls和伊顿在排名榜和各种体育活动中相爱相杀。
在英国“故宫”里做abbey service
学校最大的特色是连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就是凯特和威廉结婚的那个教堂,当然那个教堂还埋着从古到今所有重要的皇室成员和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伟人(牛顿也在里面),我们学校每周有三天早上的abbey service是在里面进行的。游客参观全部禁止,每次出来都能看到长长的队伍。如果没有深刻体会的话,请想象一下北京有所学校每天在故宫里面集会校长讲话然后游客全部在外面干等,就是那种感觉。
学校胜似景区
学校在伦敦市中心的中心,斜对面就是国会议院和大本钟,穿过一条仅对师生开放的密道就是大教堂,出门左拐就是Victoria St,右拐过一条桥就是伦敦眼,桥下面就是泰晤士河。游客永远不缺,经常会被拍照,而且因为学校大门太古老所以不明显的原因,保安永远多一个工作:拦着游客不让进学校参观。每次进门都能看到斑驳染着黑色的墙壁,脚下踏的是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校园里一个巨丑的维多利亚女王的雕像已经在那里站了七八百年(真的特别丑)。学校有几个地方重修过,因为二战德国的空弹炸掉了我们的大礼堂和教学楼。
我是住校生,每天早上都能被大本钟的钟声吵醒,上课望出去就是Westminster Abbey巨大的琉璃窗,周末出校门就能碰到国会议院前面的游行示威,遇到女王去大教堂的时候学校会被整个防守起来,不过说到这里女王还参加过我们学校体育馆的开幕仪式。
专属的公学词汇
在1179年就建立起来的学校有多老派是完全可以想像得到的,学校有一套Westminster Language,年级和某些学校的地名的表达方式跟普通中学完全不同,好像去大礼堂会说up school,体育活动时间是station,赛艇被称为water,A2最后一年是remove,就像老师所说,将来单凭这个就能认出校友。学校除了校服与时俱进之外,平时早上的集会老师都要在外面披有代表自己house的颜色的外袍。
周二和周四的集会不在大教堂了,在我们学校的礼堂,用拉丁文唱歌做祷告。住校生还多了一个evening prayer,用最古老最基础的几个音唱拉丁文的告词。是的,我们学校还用着已经没有人使用的语言来做祷告。而且晚上的那个歌真的好难听。
非富即贵的同学们
所以你可以想象我的同学都是些什么人,非富即贵,不然怎么能跟伊顿称兄道弟。我们有外交部部长的女儿,selfriges & co. CEO的女儿,德国贵族一个已经继承了爵位的儿子,我们这一届竟然还有蒋介石的一位重重重孙女,他们都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地在这所学校学习,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跟他们聊起他们的哥哥姐姐或者爸爸叔叔。
我敢保证我们学校学生说的英语在伦敦是最有贵族腔的,说话方式特别有英国文化的精髓,谨慎克制中带着幽默,嘲讽开得优雅又诙谐。而且他们每人基本平均会三门语言,两门乐器。这个中学还有一个很古老又很歧视人的分院方式,就是把最聪明的人全部分进一个叫college的院,所以college的人在我们学校又是精英中的精英,事实也证明了他们基本都去了牛津剑桥,还有几个去了耶鲁哈佛。
每年圣诞的时候都会在abbey里面举行一个盛大的基督教Service,所有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以及家长们都可以参加,其中有一个环节是College的人身着长袍从教堂大殿捧着蜡烛排队走向象征着皇室的墓室,一边用拉丁文唱歌。
我们学校对拉丁文还真是爱得深沉。
我们学校因为身处政治中心,再加上同学家里不是有钱就是非常有钱,清一色的保守党支持者。还记得有一次学校叫停了午间休息时的足球运动,我们的head boy,算是学生主席一职的人,号召全部学生在校长办公室下面抗议。抗议了三天还真的起效了,又可以踢足球了。
深入骨髓的贵族气氛
我觉得我现在说起来,每一幕都栩栩如生,这每一个片段都构成我的感受和体会。身处这样的一所学校,你所感受到的贵族气渗透在每一点每一滴,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从眼神到站姿无不淬炼得优雅得体,你会深刻地感受到英国一千年左右的文化滋养出来的人,就像弧度光滑美丽的骑士剑,节制却优美,而出鞘的时候的锋利足以让人却步。就用我爸妈参加完我毕业典礼之后说的一句话来收尾吧:
“你以后人生再也不会有比这更贵气的学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