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塔平(Steve Tappin),曾任全球知名猎头公司海德思哲的管理合伙人,主管全球CEO事务及董事会事务,是CEO事务公认的国际权威。
近年来,他创办的企业培训机构为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排行榜上的CEO和董事长们服务,他与许多大型全球化公司的领导者们有着亲密的私人交往,包括海尔集团、李宁集团和中国移动。目前,他是 Xinfu集团的CEO。从这个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名字,你可以猜到他下一步对中国业务的兴趣。
《CEO的秘密》曾是亚马逊网站的销售冠军。塔平花费数年时间走访了150位世界顶级CEO,包括中国移动的王建宙和海尔的张瑞敏,书中极少陈词滥调,充满对管理者领导力和个人生活的真诚观察。维珍航空CEO理查德布兰森爵士在本书的推荐序中说:“我得承认,我不大爱看经管类书籍。我办维珍公司快40年了,从来没有学过别人,一开始就决定特立独行。我不知道哪本经管书是真正做过CEO的人写的,又是教新手真功夫的。要是早见到这样的书,我不知要少走多少弯路。”
《商学院》:听说你刚刚参加博鳌论坛回来,在那边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人和事
史蒂夫塔平:首先,我最大的惊讶在于,在博鳌看到那么多人对绿色话题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关注。我在那里见到了很多中国企业家,得以近距离观察他们运营企业的思路。从COSCO的“魏船长”(魏家福)到年轻一代CEO,我发现这些领导者的类型非常丰富,使得我对中国企业将来在世界上的赢面很乐观。但是我的一个疑问也在此:人们都看好中国市场的潜力,而中国的企业家是不是已经具备领导顶尖国际公司的能力或者说是不是已经足够成熟去做这件事情
《商学院》:说到这个话题,你知道刚刚成功收购沃尔沃的吉利集团李书福吗
史蒂夫塔平:我也在关注这宗收购,我认为其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今后中国和北欧在文化上的结合。我的培训机构里有一些学生是北欧企业的领导人,据我所知,他们的价值观跟中国人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国人的习惯是下班以后跟同事们吃饭闲聊,业余生活中愿意彼此多了解一点,而北欧人是完全相反的。他们一下班就回家,不喜欢在生活上跟工作伙伴有过多沟通和接触。所以北欧企业的CEO们独立性更多一些,很会保护自己的领地,有时候他们嘴上说满意,其实心里可能不是这样想的,说不定在这点上倒跟中国人有点相像。在成功收购以后,这种文化上的风险容易造成迷惑和混乱。所以我认为必须先把对员工的信任感和沟通渠道建立起来,然后才能往前走,再去做事业流程和方向计划的管理。
我现在对李书福有一些评价,但是还没成熟,最近几年我会再出一本关于中国CEO的书。今年我们刚创造了在中国的业务,先跟一小部分本土企业进行合作,帮助它们更国际化地走向市场。
《商学院》:中国的顶尖CEO跟西方相比有什么特点
史蒂夫塔平:不管西方还是东方的CEO,可能一开始都希望拿到更多的钱和权,但是更好的出发点是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这样他就会更主动地去多学习。想当CEO的人,应该多去了解不同企业类型的成功领导者是怎么做的,比如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这对他以后成为一个优秀CEO会有帮助。
要当好一个跨国际的CEO有三种途径:第一,自己创造一个成功企业,或者成为成功企业的高层;第二,找一个具备21世纪领导思想的人做老师,跟着他,你会更快了解到世界的动态新闻以及市场上的动静;第三是在一个跨国际的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尽量多做一些主流的和在增长的市场里的工作。
西方公司与东方的不同在于:西方人更喜欢以数据、系统化、科技化的东西做领导导向,而东方人更多地注重直觉、感觉和经历。不过如果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赌博的人,我更愿意把支持票投给东方企业家。东西方公司都有各自的优势,但也都有各自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竞争市场不只有中国和美国,而是遍布全球,所以更需要一个中西方结合的领导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一个球队,那么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家在队里都是当队长的,从防守到进攻,所有动作都要参与和完成,事必躬亲,不但太累,也牵扯太多时间精力。所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领导人就要变成整个队伍的管理者,成为教练,才能达到一个队的完整目标。这是我对于中国CEO们的一点担忧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