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国内媒体曾刊登过一则新闻,报道了前北大毕业生陆步轩从国企下岗后落魄街头、操刀卖肉的人生经历,引起了国内社会的轩然大波,并引发了人们有关人才与就业、大学生生存观、价值观的大讨论。
无独有偶,近日我从朋友L博士那里听来一个故事,似乎也同“北大才子操刀卖肉”事件有些不谋而合。若要给这则小故事单独取个名字,叫做“最牛厨房阵容”再合适不过了。当然这里指的不是名牌电器或者昂贵餐具,而是一支由三名博士、两名硕士组成的留学生“厨房打工队”所产生的“最牛阵容”。来自中国的L博士正是其中一员。
“高知打工队”
在这个厨房中,各位博士与硕士的本职是刷碗刷碟、清洁厨具、打扫卫生。尽管餐厅的经理是个只拿中学文凭、且耐心不足的英国大叔,却也能名正言顺的将一帮博士们支使得团团转。打扫速度不够快要挨训,语言不通、反应太慢,也会挨批。忍气吞声,为了什么?就为那不足七英镑的小时薪水。几位大学者心里苦不堪言:人前好歹也是高级知识分子,这工作咋干得如此丢份儿!
以上情况在英国的留学一族中并不少见,就拿L博士来说:刚过而立之年,国内清华毕业,心高气傲,重情重义,于是拖家带口,来英国深造。不料命运弄人,L博士左顾右盼,就是未能盼来个全额奖学金,到现在依然只拿着半奖(仅免学费,不奖生活费),一家人的生存是个问题,打工就成了不二的选择。苦恼时,L博士总抱怨:自己一面在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一面却要为了五斗米折腰,在自己瞧不上的厨房中打工,真是命运不公哪!
苦恼
L博士的这则故事与“北大才子操刀卖肉”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苦恼皆来自同一个人在不同角色转换间所产生的心理落差。无论是人们认为“北大才子”与“卖猪肉”格格不入,还是L博士认为“厨房打工”与其“高知”身份不符,本就已说明:人们并非如自己所标榜的那样“在工作中不分高低贵贱”,而是明明白白的给各行各业划分了三六九等。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L博士能够培养自己与时俱进的职业观、积极对待自己今日在厨房工作中的角色,也将磨练他在职场中的“平常心”,避免今后走上“眼高手低”的路。
其次,L博士的苦恼还来自于自己在从事不同行业时的能力反差。换句话说,他或许在自己的学习、研究领域出类拔萃,但当置身厨房工作之时,却未必能称得上一把好手。博士们抱怨称,自己工作中出错时,会受到“仅有中学文凭”的经理的训斥,这说明他们未能认清:学历仅仅代表着你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却未必就能保证你对现在的工作(甚至是那些看似更容易的工作)游刃有余。
正面态度
既然身在异国、生存第一,既然大多数移民都可以从低端工作做起,既然目前的你也暂时找不到什么专业对口的体面工作,那么不妨改变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如果能将花在抱怨上的时间用来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如果能将感慨命运的精力用来规划前程,你终将也只会是这间“厨房”里的一名过客。
另外,我的一点儿小心得是:不要小瞧了留学时期的非技术性打工经历。其实只要是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打打工,或多或少总会对自己有利。一是打工可以缓解你的生活压力,二是通过打工,你将会增强自己的英文交流能力、了解英国文化,遇上较正规的公司,还能得到专业的就职培训。这一切都会给你将来留英找工作带来优势。而在打工的过程中,你还会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丰富你的社交网络,给你带来更多资讯与机会。也许,下一位“伯乐”就藏在被你服务的顾客当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