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海达人周立波的定义,我显然已经进入“白领”阶层。一个月的工资领来,交了按揭、路费和账单,混个肚饱,基本上就没有了。因此,在新年伊始,我就加入了全英一年一度的群众运动:新年省钱计划。
省钱是英国人民的一月份传统项目。在经济低迷的今天,越发流行,也越发显得有挑战性。和我一样,大多数英国人也都是白领,没什么现金可省。虽然如此,有时候,参与感,加上因想省钱而带来的责任感,往往比钱更重要。
BBC新闻也把这项运动当作一个大标题来报道,请来理财分析师提建议,比如务必要把严格管制健身计划卡,把欠银行的信用卡一上班就还清。前者尤其重要,每年1月份第一周的报纸副刊,无不推出一系列如何健身减肥的套餐和科学报告,使得人蠢蠢欲动妄想自己在接下来的一年内,每天不是在健身房,就是在下班到健身房的路上。
对于健身计划,不受诱惑,不被蛊惑,是省钱的黄金法则。比如,我也想健身,虽然体型已经不是追求,但是想到别人在省健身的钱,如果自己又健身,又不花钱,新年新气象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
在开始工作之前,我已经打算选择每天走路上班,选了一个住得远的地方,房租便宜,每天走路还有运动量。其次,就是走楼梯,哪里绕,就往哪里钻。据说,疾走楼梯是改善臀型的最佳运动,对于工作性质属于久坐人士效果尤佳。按照家乡的说法,我一向手指头缝宽,大钱没有,小钱常花,没什么量入为出的概念。今年换了新工作,加了薪水,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想省钱的观念如此强烈,这已经让我感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带着这份自我感动,在去上班前一天,我到布里斯托机场坐飞机,一向奢侈的免税店里居然有99便士的矿泉水,这让我有种不祥的预感。难道2010年的经济前景依然低迷,一想到这里,我强忍口渴,打算下了飞机再去喝杯免费的冰水。
水可以不喝,报纸不可以不看。我就跑到隔壁的WHSmith书店,在80便士的《星期天每日邮报》和2镑的《星期天泰晤士报》之间,犹豫了半天,最后选择了后者。安慰自己说,《星期天泰晤士报》比较厚,就纸张份量来说,这多出来120便士,就当买纸的钱,起码可以多用一个星期。一想到这,我觉得自己不但省钱,还会花钱,在内心感动得简直要死。
然而,免税店的灯强光一照,渴得难受,于为了奖励自己一下,跑到免税店把那瓶99便士的水给买了。回来经过报摊前,突然发现一张张标牌,被几分钟前沉醉于省钱构想的我给忽略了:买一份《星期天每日电讯报》,免费送一瓶水。报纸价格是2.99镑。虽然总体上持平,但是没有发现“免费”二字,这对于我的新年省钱兴致,挫折感颇强。
(作者为布里斯托大学语言心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