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来可笑又可爱:十年以前,EL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正是我认为“毕生(如果我当年懂得此词之意)”要致力追求的理想和职业。从90年代初牙牙学语时第一次看到BBC视频英语教学录像带《马泽的故事》(Muzzy Story)开始,我就和英语学习结下了不解之缘。
和千千万万名中国的莘莘学子一样,多年来我们一起在英语学习的大潮中历经沉浮,四处飘散。少数飘着飘着就漫步云端,大部队一个不留神浪头则永不得翻身。好在我没有经历过“哑巴英语”和“题海战术”的惊涛骇浪—今日才得以保住我的小小船帆。
所幸,BBC英伦网英语教学组的成员深谙此道。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艰涩的框条,有的,只是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场景。中式英语、英式口语、食物、节日、找房子。所有事,谁也逃不掉,所有话,人人要用到。
每当我和中文纯熟的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我都有隐隐的担心:生怕对方说一个我也不太熟悉的中文词或是事,让研习了这么多年母语的我赧颜。好在,今天Finn(方安)问我喜不喜欢朱淑真的文字意境时,我愣了一下,在他补充“宋朝”二字之后,终于反应了过来。可惜离高中时期年代久远,如今我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背不出几句幽栖居士的《断肠集》了。
前几日恰逢情人节,Finn采访了一位Dating Website的创办人,询问网站创办的初衷和受欢迎的模式,了解现在民众上网dating的几率,探究在虚拟世界起步的恋情前景。我在为这段音频做剪辑和transcription的时候,仿佛回到了4年前。在大学的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在校英文广播电台中度过,录节目、想提纲、写报告、做采访。也难怪现在看着跳动的绿色声波,感觉那么亲切。
在ELT,我还学习了为合适的题材选取视频和文本。这一期的视频英语主题是Thatchers (茅屋匠) ,由一位一生从事thatching行业的David Farm先生为我们讲解这门他熟悉的传统手工业。
我的获奖搭档Osman在英语教学组穆达老师(Diarmuid)的指导下,在BBC Learning English的腾讯博客上当了回guest blogger, 写下我们这两天的工作经历、学习体验及采访的有趣过程。
文中,Osman形容道,咱俩可真是Strike gold!(撞大运!)
对此,我深表赞同。
晚上,我和Osman一同作为BBC英伦网实习生,受邀参加欣赏在伦敦圣·约翰音乐大厅(St. John’s Concert Hall)举办的中国经典民乐新春演奏会。会后,我采访了一直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事业的主办者兼艺术总监—刘莉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