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四月一日,许多美国学生都紧张得要死,尤其那些“拔尖”的优等生,更是坐立不安。
这并非因为愚人节,而是由于常春藤盟校的录取通知,应该在这一天寄到。
常春藤盟校的考试不像一般的考试,只要对照公布的标准答案,就知道自己得几分。常春藤盟校的录取标准没人能摸得清。有人猜成绩好、体育又特别棒的学生必定会被录取。但是有兄弟二人,他们同样是史戴文森高中的顶尖学生,取得了同样的分数,又同样是校游泳队的队长,前一年哥哥进了哈佛,后一年弟弟却没进。据说原因是前一年有了哥哥就够了,后一游泳队不需要新秀了。
若说以学校成绩为准,也不见得!因为美国高中为了“护送”学生进大学,分数多半给的高,九十五分以上是很平常的分数。
常春藤盟校当然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他们早有备案:某校来的减三分,某校来的可以照实计算,某校来的可能又减十分。好比大减价的商家,买家事先知道卖家已经加了价,买家看折扣时,便偷偷有个“算计”。
但是他们怎么算也算不到全国,所以一些小地方小学校的好学生就占了便宜——平均九十八分,又是第一名,于是被录取。
他们这样做也有目的,就是为学校注入偏远地区的“新血液”,并减少城乡差距。希望因此,使那些小地方的人增加自信,让他们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同样的道理,一个贫民区的黑人和富人区的白人,成绩一样,课外的表现也差不多,如果二选一,常春藤盟校八成录取那个黑人。而且因为他穷,非但给他全额奖学金,还另加生活补贴。
问题是,中国人怎么办?也加分吗?
对不起!东方面孔已经塞满校园,能不减分就不错了。所以有传言,碰到亚裔,先扣三分,目的是维持校园的种族平衡。
他们当然要维持平衡。多民族的国家,未来不能只由一个种族治理。更重要的是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他们有个潜在的理想,就是培育出最能影响世界的人才。
所以,如果你是阿拉伯的王子、英国皇室的贵胄、政府高官的公子,都是首选。尤其阿拉伯的王子,几乎根本不必看成绩,一见出身,已经雀屏中选了。
当然,大部分学生还是一般人。一般人跟一般人争,除了比成绩,只好使自己变得“不一般”。
于是你会发现,美国有专门为高中生进行“包装”的行业。要进艺术系吗?为你租场地,印请帖,开画展。要显示音乐天分吗?为你租音乐厅,印海报,写评论。要写申请大学的论文吗?为你找专家代笔,写的文情并茂。
因为海外学生能加分,就有“包装公司”教人“出去”一段时间,怎么换个身份申请。
有些家长和老师,让孩子参加各种比赛,甚至帮着搜集资料,写论文。这招还真管用,因为在历届“英特尔科学奖”(号称美国高中生的诺贝尔奖)得奖的学生,多半会被哈佛录取。
不过,也别把常春藤盟校看扁了,你有“作手”,他们就有“鹰眼”。据哈佛大学入学部的人在新生家长会上说,为了过滤申请书,透视其中的“学问”,哈佛特意多聘了三十位专家。
你的论文写的很棒,好,他们立刻调出你的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作文的卷子来对照。你参加了一堆“科学营”“天才营”,也好,但请你看看,来申请的人参加了多少营?放在这一群顶级的优秀的学生里,那能算什么?
有一天我跟儿子聊天,谈到“不知哈佛是怎么挑学生的”。儿子一笑,说他也弄不清。只知道当年学校看上他在高中为宣传环保拍的短片,为学校排练的歌剧作的曲,又看到他用中文发表的文章。结果他虽然没修一科AP(高中修的大学课程),也不见得在校是前三名,却被录取了。
“妙的是,他们看上我的,正是我今天在做的事,是我从小就喜欢的。你们不准我去拍短片,还怨过我花太多时间在歌剧上。但是一直到今天,我还在拍片,还在筹办演出,还在当杂志主编,也还在作曲。”我的儿子笑笑,“可见,哈佛很会看,不看你“作”出来的,而是看你未来能做什么。”
中国姑娘彭丹,考上了英国牛津大学的博士,但是她却在参加面试时同导师阿加尔教授激烈的辩论起来。
教授很生气,整个走廊都能听到他们的争吵声。但是,没想到的是,秘书在宣读录取名单时却读到了“中国的彭丹小姐”。阿加尔教授站了起来,当着众人的面对她说:“你看,我的孩子,你骂了我两个小时,但我还是决定要你。因为,我要你尽情地在我的支持下反对我的理论,如果事实证明的是错的,我将十分高兴。如果你是对的,我将更加高兴。我希望我去世时,你能成为比我更好的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