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美海归实力大PK:实力派还是科研派? |
出处: katrina , 已经有 人浏览过此页面, 发表时间: 2011-11-15 |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研就业环境的改善, “出国热”衍生出的“海归热”已日益普遍。
而在中国社会里,关于英美“海归”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与发展前景的比较也开始成为热点。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些成见与误解,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一些质疑整个“英国海归”群体水平与能力的声音。
记者近日通过采访一批“英国海归”人才发现,事实上,他们中有不少人已经在各领域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人更成为了行业的“领跑者”。英国海归的“实力派”正在各行业全面崛起。
带回知识更带回见识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全球主席(2009-2010)、重庆市对外经济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李世蓉,于1998年在英国里丁大学获得建筑经济与管理的博士学位。她回国发展带回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知识,还有丰富的国际资源。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谈起了留学英国和参与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活动的经历对于她归国后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早在1994年,她已经成为了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的会员,在深度参与该学会活动的过程中,她不仅提高了专业水平,还成为了该学会与中国政府、业界之间的联络员。该学会是一个主要由从事建筑管理的专业人员组织起来的国际性权威专业团体,在世界上具有极高的声望,目前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中拥有超过 43,000名会员。
2009年李世蓉被任命为该学会全球主席。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来自中国的会员担任过此职。
这些在国际上的资源,对李世蓉目前在中国重庆市担任的推动对外经济与贸易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走出国门,她对很多“国际惯例”有了充分的了解,回国之后改革和开拓的步子迈得更大、更自信。
“留学英国的经历,不仅让我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更让我放开了胸怀,增强了自信心。很多东西对当时国内的人还显得比较超前不敢尝试,但对了解‘国际惯例’的我来说,则更敢于迈出这一步。”她说。
目前在政府中从事对外经济与贸易工作的李世蓉也经常鼓励和引导国内的企业走出国门时要更“自信”一些。她在国际上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和联系,让她在帮助国内企业与国际上的企业对接时更加得心应手。
现任硅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张以弛,则是英国海归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他带回中国的是一个成熟的项目。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英语写作辅助软件“易改”,在智能性、灵活性上,已经超过了市面上许多的同类产品。
2006年,张以弛到英国约克大学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其毕业设计随后发表在权威学报上,并在导师的推荐下,到剑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英国留学的经历催生了他创业的需求和产品的灵感。
“我在英国留学期间,经常需要使用英文写作,但Microsoft Word的纠错功能用起来不够灵活,所以我想到要研发一个更加智能的,不仅能更准确地纠错,而且还能对文章进行更高级的润色的软件。” 张以弛表示。
在剑桥大学读博期间,他及他的团队参与了剑桥大学的创业大赛,并获得两项大奖。获奖之后,剑桥大学的官方风投机构——剑桥大学企业种子基金主动接触到了张以驰及其团队。
“最初是剑桥官方风投机构的投资人敏锐地发掘出了项目背后的商业价值,我们才发现这个项目原来是可以当成一个正经的商业产品来做,于是才有了我们后来的发展。”他回忆说。
英国有良好的鼓励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氛围,但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有很好的政策和条件。张以弛的团队最后决定落户杭州,并获得了“5050计划”的支持。2010年3月,该项目又获得了新的天使投资,并逐渐实现公司化运作。
2010年8月,张以弛彻底回国创业,将一个成熟的项目带回中国,并创立了硅易科技有限公司。在2011年《创业家》杂志举办的黑马中国大赛中,该公司已成功跻身“2011最具投资价值的黑马企业50强”。
英美海归比拼的“不对等”
26岁时在英国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8岁时已担任英国女王大学终身教职的熊榆,算是半个“海归”。
目前熊榆不仅在英国女王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还在中国担任重庆工商大学讲座教授和重庆大学经管学院的兼职教授。他频繁往返于英中之间,为英中两地的交流牵线搭桥,与来自各地的“海归”群体也有不少的接触。
2011年1月21日,英国女王大学宣布成立中国管理研究院,未满30岁的熊榆被任命为首任院长。而在学术之外,他更发起了“21世纪中英创业计划大赛”并担任组委会主任至今,希望促进留英华人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工业界产品,并最终造福中国和英国的民众。
曾在英国求学“当学生”,目前又在英国教书 “当老师”的经历,让熊榆对英国的教育体制和环境有了全面的了解。
他向记者表示,作为老师,自己更体会到英国教育对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看重。学校会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去接触社会,“强迫“他们去与工业界对话。在考核学生的成绩时,和工业界相关的报告也会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他就国内将“英国海归”和“美国海归”进行比较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仅仅将两国“海归”中出现的“牛人”数量来进行对比是不科学的。
“因为英美的学校规模、留学群体组成各有特点,英国全部高校加起来也不过100来所,而美国有几千所高校。此外,美国留学群体中,大部分以‘科研型’留学为主,而英国的留学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受教育型’。”他说。
他认为,如果要比较英美海归的科研成果以及在工业界取得的成就,那就应该把英国留学群体中的 “科研型”人才和美国海归群体的“科研型”人才进行比较,这样才是对等的比较。如果这么比较,那么英国海归的科研产出和工业界成就完全不输于美国。
熊榆也承认,相比于留学美国,留学英国的门槛从某种程度来说,的确要低一些,从而出现了海归人才良莠不齐的状况。“但打个比喻来说,相比于美国,英国是允许更多的人来‘参与赛跑’。但这并不影响跑在最前面的那些人的水平。从我在国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从项目水准还是科研成果来看,英国海归中‘跑在最前面’的那批人的水准,与美国海归中‘跑在最前面’的那批人的水准相比,毫不逊色。”他说。
中英科技创新计划执行总裁柴曼怡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据她的了解,在国内科研机构中担任高级职位的人士中,的确“美国海归”的人数要多过“英国海归”。但她认为形成这种现象并非来自两国海归水平的高低,而是工作经验和阅历不同的群体的差别,是一种不对等的比较。
“由于英国的移民政策和就业环境,大批的英国海归是读完书就回中国发展。而美国的海归中,有很多人本身在国外已经工作多年,资源丰富,回国是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所以其实是在用资深的人才去和刚毕业的人才比较。”她说。
她认为,英国的环境比较“慢热”,刚开始想要留下来不容易,起步比较艰难,但也正因为这样,最终能够留下来在英国担任高等职位的人才,他们的基本功会更加的扎实。这批人如果回国,不仅专业技能过人,更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海外资源,其竞争力将会很强。如果把英美海归中这批高层次的资深人才进行相互比较,就会发现英国海归其实非常具有竞争力。 |
|
|
* 网站信息版权声明 * |
1. 如要转载本网站原创文章, 请注明出处: 优越教育网 (http://www.peccn.com) |
2. 本网站转载的文章, 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 本网站不承担文章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
|
|
|